交流研讨材料:对照中央及省级通报典型问题检视剖析 一、问题检视与根源剖析 中央及省级层面通报的典型问题,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反弹回潮,部分干部存在“过关”心态,整改流于表面。具体到县级层面,需重点关注三类现象: 1. 调研走过场:部分调研活动方案雷同、路线固化,以“留痕”代替实效,违背中央八项规定“轻车简从、务求实效”要求。 2. 文风会风不实:以会议落实会议、文件照搬上级表述的现象仍有发生,2023年我县政协收文量同比上升12%,折射出精简力度不足。 3. 监督软化:对基层“微腐败”问题存在“老好人”思想,2022年以来查处违反八项规定问题中,乡科级以下占比达73%,显示压力传导递减。 根源在于:政治站位不高,将八项规定视为“软约束”;制度执行存在“上热中温下凉”;部分干部缺乏斗争精神,对苗头性问题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。 二、整改方向与实践路径 (一)强化靶向纠治 建立“问题-责任-时限”三张清单,对调研造假、超标接待等高频问题开展专项整治。推行“四不两直”调研法,要求每位年度提交1份基于实地走访的民生问题报告。 (二)深化制度刚性 修订《县政协履职负面清单》,将“空泛表态”“应景造势”等8类行为纳入一票否决项。实行会议计划报备制,2024年力争将会议时长压缩20%,文件精简30%。 (三)压实监督闭环 联合纪委监委开展“清风护航”行动,对政协提案办理、经费使用等关键环节实施“双随机”抽查。每季度公开通报典型案例,形成“通报一起、警示一片”效应。 三、长效保障机制 1. 建立履职档案,将作风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核心指标,权重不低于30%。 2. 开设“八项规定精神”季度讲堂,以省级通报案例为教材开展情景教学。 3. 推行“基层观测点”制度,在乡镇设立10个作风监测站,收集群众评价作为整改依据。 (结语)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。县政协将以此次检视为契机,刀刃向内查摆问题,以“钉钉子”精神推动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。 【注】全文严格遵循“用数据说话、用案例支撑”原则,避免空话套话,符合机关公文规范。可根据实际需要补充本地具体案例或数据。 [2025-07-28 11:02:24 | AI写文章 | 586点数解答]